如果说人生如梦,那他50年的人生便如同一场大梦,在梦中去解析人生,如果说戏如人生,那他永远都是舞台上那个在角色中演绎着千变万化的自己。陈正华,人生如戏,戏也犹如人生。昨天,记者在全县民间剧团戏曲汇演之际,一睹陈正华和他的小剧团的风采。

在现场,记者看到,今年刚刚50岁的陈正华扮相英俊,台风朴实,通俗易懂,风趣幽默,他的妻子王祥变扮相俊美,音色圆润,清亮,富有磁性。台下观众看的如醉如痴。

陈正华和他的戏班子常年在外演出,他们在淮南聚仙楼戏楼已经唱了六七年了。只有过年时全家人才回到长丰县城的家里团聚一次。今年回来正赶上全县民间剧团汇演,他们便演了一场观众喜闻乐见的庐剧小戏《寒桥认母》。演出过后,还要回到淮南的戏楼去。

“我们以前在外面都是长年流动演出,哪里观众需要,就临时租个车送过去,少则半个月,多则一个月。”陈正华说,淮南聚仙戏楼有一批老戏迷,每天下午和晚上都唱一场。收入不是很多,“以前有的人给个一元二元钱,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,门票是5元钱,有的观众会给10元钱,有些老戏迷有时会给个五十、一百的。”

陈正华家在罗塘乡梅元村。他自幼爱好戏曲,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考进了县新星庐剧团开始学习庐剧,并拜陈慈华、闫立秀等戏剧前辈为师。由于他勤学苦练,唱念做打,十八般武艺,样样拿的起放的下,很快在剧团挑起了大梁。主演了《三女拜寿》、《桃花女》等几部古装戏。“当时的《桃花女》在县城唱的很红火。我在里面演男主角铁中玉,我妻子王祥变在里面演女主角桃花女,除了在县城连天加夜地唱,还去双墩、朱巷、庄墓等乡镇去巡演。”

陈正华的妻子王祥变在舞台上什么样的角色都能演的惟妙惟肖,但只要是在后台她就会很安静。

“我就是喜欢,因为喜欢,才走到今天。”王祥变说,她是1984年和陈正华一起考入县新星庐剧团的。后被丁玉兰看中,带到省庐剧团学艺,并在庐剧现代戏《认母》中扮演女儿。省庐剧团熊学珍演奶奶,闫小花演母亲,市庐剧团张平演姑姑,“只要有什么不会的就向丁玉兰老师请教,那时真学到了不少东西。”

演了一年后,又回到了长丰,“为了爱情,”那时初出茅庐的王祥变在省庐剧团已崭露头角,而此时长丰新星庐剧团解散,陈正华打算成立自己的庐剧团,为了爱情,更为了和陈正华共同爱好的事业,她毅然谢绝了丁玉兰的热情挽留,回到长丰,1989年她和陈正华携手成立了群艺庐剧团。

当时跟他们一起出来的师兄弟有十六七个人。为了生存,他们到江苏、浙江等地演出。到了1994年,因为效益不太好,很多人开始转行挣钱。庐剧唱不下去了,陈正华又重新组建了群星现代歌舞团,改为现代歌舞,“干了三年,又维持不下去了,因为当时KTV很火爆,但我看到地方戏还是有市场的,还有不少中老年人喜欢地方戏,特别是庐剧,我就把一些民间剧团的老演员召集到一起,又重新组建群艺庐剧团,专门唱地方戏,庐剧、梆剧、推剧、黄梅戏,剧团都能唱,根据不同的地方唱不同的剧种。”

“一年四季都唱,最困难的是夏天。因为天气热,服装常常被汗水浸湿。以前的戏服都是苏绣,不能经常水洗,只有用酒精和花露水喷洒。”

“当时很艰难,20多人的一个剧团,到处去演出,真是吃了不少苦。”王祥变说。有时戏票卖不出去,有的人白看戏不给钱还惹事生非。“不管有多艰难,风里雨里,都挺过来了。不管收入多少,就是因为喜欢,再艰难,心里都是高兴的。20多年来,一直是这样。”

不管戏里戏外,王祥变都是这个团里的主角,台上演戏,台下还要想着全团人的吃喝拉撒。

“现在团里十六七个人,没有谁是主角和配角,哪段戏需要人上,大家谁在谁就上。在利益分配上大家共享,跑龙套的和主角的收入都一样。大家轮流做饭,没有谁可以享受特权。一场戏下来,多少钱,大家平均分。这样也没有什么矛盾。”陈正华说,“夏天一个人一天下来有时候只有一二十块钱,晚上没有包场都不够生活。”尽管这样,大家都坚持下去。

陈正华有两个儿子,小时候都在剧团长大,有时候还客串一下,唱几句。后来觉得唱戏没前途、赚钱少、又苦又累,两个孩子都没有承袭父母的事业。大儿子陈龙在合肥开出租车,小儿子陈凤大学毕业后,在市里一家公司上班。

现在年轻人没人愿意学戏,团里最年轻的也有30好几岁了。但陈正华表示,只要能唱得动,他们会一直唱下去。

(杨慧)